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2024年1月CPI和PPI持续下跌,应该如何解读?

时间:02-09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75

2024年1月CPI和PPI持续下跌,应该如何解读?

内容提要:2024年1月份三大物价指数持续下跌,消费品物价指数跌幅扩大。物价持续下跌,是春节错月高基数影响,还是需求不足导致的供给过剩的影响,这对判断经济形势至关重要。食品价格的持续下降,特别是春节前一个月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,提醒我们需要关注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与购买力的双重收缩。应对目前经济通缩,必须推动第二次改革开放,同时直接发钱给老百姓促进消费。一、2024年1月份三大物价指数持续下跌,消费品物价指数跌幅扩大。根据国家统计局在大年二十九公布的物价指数,2024年1月份,春节前我们的企业需求和零售市场需求继续疲软,供给过剩的趋势继续存在且更为严重,导致物价持续下跌趋势。2024年1月份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(CPI)同比下降0.8%,这是CPI连续第4个月同比下跌,已超过世界上同行的观察通缩的连续三个月下跌的标准。与此同时,CPI还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大月度同比下跌幅度。其中,消费品价格下降1.7%,服务价格上涨0.5%;非食品价格上涨0.4%,食品价格下降5.9%。食品价格也创下改革开放以来历年1月份的最大下跌幅度。更难以置信的是,每年春节前居民囤积年货导致必然涨价的年货价格大幅度下降。其中猪肉价格下跌17.3%,牛肉价格下跌7.7%,羊肉价格下跌5.9%,水产品价格下跌3.4%,鲜果价格下跌9.1%。与上个月对比,CPI环比上涨0.3%,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.4%,非食品价格上涨0.2%;消费品价格上涨0.2%,服务价格上涨0.4%。工业出厂价格(PPI),西方人一般称之为批发价格,2024年1月份,全国PPI同比下降2.5%,虽然降幅比上月收窄0.2个百分点,但这是PPI持续第16个月同比下降。其中,出厂后流入其他企业继续生产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.0%,出厂后流入零售市场的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.1%。分类看,食品价格下降1.0%,衣着价格上涨0.1%,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,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.3%。与上个月对比,1月份PPI环比下降0.2%,降幅比上月收窄0.1个百分点。但这是PPI环比持续第3个月下跌。其中,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0.2%,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.2%,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.1%,衣着价格环比下降0.2%,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,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0.4%。1月份,衡量工业需求与供给平衡情况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.4%,虽然降幅比上个月收窄0.4个百分点,但这是工业生者购进价格持续第12个月同比下跌。其中,除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.5%之外,其他类别全部下跌。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7.0%,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6.7%,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5.8%,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5.7%;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持平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.2%,降幅与上月相同。其中,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1.0%,燃料动力类、化工原料类价格均下降0.8%,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0.1%;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0.8%,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0.3%。二、物价持续下跌,是春节错月高基数影响,还是需求不足导致的供给过剩的影响,这对判断经济形势至关重要。国家统计局在谈到1月份CPI环比上涨0.3%时,认为这是受节日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;谈到1月份CPI同比下降0.8%时,说是受上年同期春节错月高基数影响;谈到1月份PPI同比下降2.5%、环比下降0.2%时,解释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。总而言之,都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客观因素的影响。和货币政策、经济措施无关。但三郎反复研究相关数据后认为,这些原因,都浮于表面,也没有足够数据来支撑。第一、CPI环比上涨,和2024年1月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毫无关系,但这属于受节日效应影响的纯粹的季节性因素。不错,春节总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全面释放购买力的月份。但这一方面更多的表现为季节性规律,另一方面,与春节前购买力的大小相关的,不应该是CPI环比上涨还是下跌,而应该是环比上涨的幅度高低。我们从骑牛研究所制作的“2008-2024年1月份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上涨幅度比较“图表上可以看到,所有年份1月份的CPI环比都是上涨的。最近17年,1月份CPI环比超过0.4的,有15个月。只有2012年和2024年,CPI环比涨幅为0.3%。也就是说,2024年1月份CPI的环比涨幅,与2012年1月份并列为最低。如果如国家统计局所言,1月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加,这个1月份CPI的环比涨幅为何在历史上最低呢?第二、CPI同比下跌,与上年同期春节错月高基数并无明显的关联。春节前这个月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,就是节前集中释放的购买力,集中在食品和运输上。回家过年,这是春节前对运输服务的刚性需求;采购以食品为主的年货,特别是肉类、鱼类、水果,这也是中国人过年大吃大喝的特点。哪怕是流行在酒店吃团年饭了,也只不过是部分食品从家庭购买转移到酒店购买而已。而由于家庭、企事业单位、酒店餐馆集中采购年货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,历史上,不管春节在1月份还是2月份,1月份的CPI和食品价格,同比大体上都是上涨的。并不存在“上年同期春节错月高基数”或“低基数”所导致的同比涨价或跌价的可以类比的事实。我们从骑牛研究所制作的“2008-2024年1月份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其中的食品价格指数涨跌幅度“图表上可以看到,历史上除疫情期间因供应与购买不稳定,2021年1月份CPI同比下跌0.3%和2022年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跌1.8%之外,其他所有年份1月份的CPI和食品价格,同比均为上涨。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,经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,应该经得起验证。2023年大年初一在1月22日,2024年在2月10日。如果将2024年1月份CPI下跌0.8%和食品价格下跌5.9%解释为“上年同期春节错月高基数”所致,那就无法解释最近20年符合这一“春节错月高基数”的其他五年的1月份,为何CPI或食品价格同比均明显上涨?很显然,“春节错月高基数”导致价格下跌这样的解释,是无法自圆其说的。第三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,PPI价格同比下跌的结论非常勉强。从2023年以来,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长期趋势是稳中有降,但受俄罗斯与沙特联手减产保价和以哈战争的影响,最近两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很大,有些月份下跌,有些月份上涨。更重要的是,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是国际性的,并非只针对我们一个国家。从一年多来中美两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看,1月份我国PPI同比下降2.5%,持续第16个月同比下降。而美国PPI上个月为同比上涨1%,这个月预估上涨1.1%,从俄乌开战以来一直在同比上涨。处于同一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两个国家PPI不同的涨跌趋势,从客观和科学的角度看,自然不能用一句“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”来作出结论。这之中,更主要的影响因素,还是在于对原材料、工业零部件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情况。作为全球工厂的我们,面对持续数月的出口订单减少、出口金额下降,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叠加企业对生产原料的需求萎缩,导致工业品出产价格下降,这才是符合逻辑的解释。三、食品价格的持续下降,特别是春节前一个月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,提醒我们需要关注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与购买力的双重收缩。三郎注意到三个很少有人关注到的指向同一个趋势的数据现象。一是2024年1月份,CPI中衣着、居住、生活用品和服务、教育文化娱乐、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及服务的价格同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,仅交通通讯价格同比下跌了2.4%,食品价格下跌了5.9%。二是食品价格自2023年7月份以来,持续下跌且跌幅扩大。2023年7月份同比下跌1.7%,10月份同比下跌4%,2024年1月份同比下跌5.9%。7个月时间食品价格同比跌幅扩大了4.2个百分点。三是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差距明显扩大,中低收入阶层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中购买力相对下降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,最近3个季度,居民平均的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逐步加速,二季度增长5.8%,三季度增长5.9%,四季度增长6.1%。但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增幅却越来越低,从二季度的5.4%收缩到四季度的5.3%,与平均数的差距从二季度的0.4个百分点扩大到0.8个百分点。从统计学角度分析,中位数收入增长如果慢于平均数,意味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阶层,贫富差距扩大。从经济学角度观察,收入越低,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越大。亦即,收入的增加对食品的需求影响较大的,主要是低收入人群。我国CPI中食品价格持续7个月同比下跌,意味着对食品的需求也在收缩。造成这一结果的,不会是马云、雷军这样的高收入阶层,只可能是2亿灵活就业人员和3亿-4亿民营企业中的劳动者。在这一次经济低迷中,他们属于主要的冲击对象。四、应对目前经济通缩,必须推动第二次改革开放,同时直接发钱给老百姓促进消费。CPI连续几个月为负数的情况,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来,这是第一次。三郎认为,争论目前的情况是不是“通货紧缩”,毫无意义。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和经济趋势,关键实事求是地面对普遍性的供给过剩、需求不足、企业盈利能力下降、就业机会减少、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下降,是我们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的基础。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,或者不愿承认这些问题,我们的应对可能会进退失据,这是对宏观经济的极大的不负责任。面对目前这样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,恐怕已经不是沿袭之前的逆周期调节、货币宽松政策、增加财政负债所能解决的了。我们的宏观经济现在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问题,房地产债务问题,的确比较棘手,现在已经开始显露;比如脱钩和去风险问题、人口问题、分配制度导致需求短缺问题,我在最近两年的经济分析文章中多次提及;再如依靠债务推动的投资型经济增长模式问题,计划性的资金要素分配制度与市场化的资金需求所导致的资金错配、影响货币政策效用等问题。一方面,我们必须推动第二次改革开放才有可能解决以上问题,继续大幅降准、降息等货币政策才会有效;另一方面,我们要警惕收入差距扩大对低收入阶层和拉动消费的负面影响,财政政策应该有所作为,将那些大量的重复投资和低效甚至无效投资,停下来将钱直接发给老百姓,以促进消费,消化过剩的供给。【作者:徐三郎】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